纪录片是中国电影的弱势群体
在中国的电影院中,纪录片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票房甚至比最差的剧情片还要惨淡。对此,许多创作者都只能无奈地叹息,唯有暗祷时光能冲刷掉人们将纪录片视为免费宣传片的历史遗留记忆,进入一个纪录片也要买票看的新时代。
2013年国产片呈现红火态势,《泰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一系列作品屡创票房佳绩,但是,回望一年来的优秀纪录片,不仅在市场上缺席,而且,更凄凉的是,人们甚至并不在意它是否存在。难怪贾樟柯的纪录片《无用》在京城唯一一家影院内每周末放映两场,贾樟柯已经很欣慰了,“中国电影市场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过去是抢银子只播商业大片,现在不管是动画片、纪录片都能进院线,毕竟有自己的一块阵地了。”
其实,纪录片的冲击力并不比剧情片差,当年雅克·贝汉的纪录片《海洋》中,那个被切去鳍部的鲨鱼,一边扭动一边沉向深深海底的镜头令多少人震撼流泪;而《无用》中,流水线上的女工在Beyond的《情人》的歌声中制衣的画面也让人感慨现实中情感的凋敝。
但是,纪录片却始终难以让中国的观众甘心伸手买票,以《海洋》为例,曾在法国创下了可观的票房,在日本的首映日票房甚至超过了《阿凡达》,但在中国国内却严重遇冷,只有不到2000万的票房。《海洋》剧组在国外的见面会上,普通观众对于导演的提问都很严肃、专业,这种欣赏纪录片的素养,确实和国内差异很大。
“国际巨作”尚且不吃香,就别提国内那些民间创作的,制作费只有几万元的作品了,难怪中国本土的纪录片在自己的影院中处于“恶性循环”--票房无保障,谁愿意拿钱做赔本买卖呢?
如今,贾樟柯提出了让优秀纪录片也能赚钱的尝试,希望他的此番努力不再“无用”。毕竟,“一个国家没有好的纪录片,就像是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能够培养的是人们的思想锐度、社会关怀的情怀,是有异于故事的另一种魅力。